Search

【久違說故事時間】
「我自從骨頭被切掉之後,那個位置一直在痛。」
***
  • Share this:

【久違說故事時間】
「我自從骨頭被切掉之後,那個位置一直在痛。」
***
Y女士骨盆右上側,曾因手術將骨頭部取出一部分,導致該側觸摸起來凹下了一塊。手術已經是好幾年前的事了,傷口也已癒合。但是她的下背、右側腰部、右側髖關節、右腿後方一直到右腳踝,仍然持續有疼痛的感覺。Y女士說,這種疼痛是不會消失的痛,白天也在、晚上也在,晚上有時候更明顯,感覺做什麼動作都痛。她曾聽說練習皮拉提斯可以鍛鍊核心肌力,改善肌肉骨骼疼痛的狀況,因此她也開始練習,一練好幾年,但是疼痛仍然沒有好,嘗試了所有的儀器治療,包含熱敷、電療等等,沒有太大的成效。目前靠吃消炎止痛藥,藥物可以幫助緩解一部分疼痛,但疼痛無法完全消失。

原本清澈的一碗水,用畫筆在水中點上不同的顏色,顏色會慢慢暈染開,進而和其他顏色混合在一起,於是也漸漸看不出來原本的顏色有哪些了。Y女士的狀況就有點類似這樣,疼痛存在已久,已經無法明確找到一個原因。

都平平是痛,這種拖了很久的疼痛,跟急性疼痛的痛是不太一樣的。

這樣來說好了,急性疼痛是一個非常明確的身體訊息,當身體遭遇傷害,受傷的組織會釋放警告訊息,傳到大腦,大腦會對這些潛在有害的訊息解讀,如果這些訊息被大腦判定有害,大腦會釋出疼痛的訊號,以讓人體做出避開更嚴重傷害的行動。

所以,急性疼痛是不會騙人的,那些讓身體流血損傷的傷害真實存在,而病人喊得越痛,那些傷害會是真的越嚴重的。

但是,有另外一種狀況,身體的損傷已經癒合,但是,人仍覺得痛。就像Y女士的狀況,手術過去、傷口癒合,但疼痛卻留了下來。

這種疼痛的機制,是屬於一種慢性疼痛的狀況。這種疼痛,簡單來說是原本負擔傳遞訊息的神經,過度敏感化,不停的傳送訊息進入大腦,所以就算沒有真正的損傷組織、就算原本不應該被解讀是疼痛的感覺(例如「壓」、「熱」、「拉」…)或身體區域,人還是一直覺得會痛。

慢性疼痛的背後的原因是很複雜的,像是一碗摻了許多顏色的水,很難去找到底哪個顏色先加進去、哪些顏色組合成現在這個狀況。但是我們仍然有一些方式可以盡量找出一些線索。

例如,我們可以從吃的藥的種類來找。一般來說,新鮮的急性疼痛,服用消炎止痛藥大部分是可以讓疼痛明顯下降的。Y女士吃的止痛藥正是消炎止痛藥,但是效果有限,所以我們可以開始懷疑Y女士的疼痛應該不只是有急性的疼痛,還有一部分痛的來源已經變成神經敏感化的慢性疼痛。

再來,Y女士說她的疼痛一直存在,沒有動作可以真正緩解。通常這種情況我們會先存疑,並且應該要再針對動作做詳細檢查。因為如果真的沒有任何動作可以緩解的疼痛的人,其實不常見,而且可能會需要中樞神經抑制藥物的介入。

Y女士的一系列動作檢查中,發現她坐姿向右旋轉可讓一直存在的疼痛下降。Y女士最主要疼痛的位置,是在右側骨盆的外側偏後一些,大概是手插腰時,虎口卡到骨盆的那個位置。接下來的線索,我們可以經由分析該區域到底有哪些肌肉(例如腹內外斜肌、腹橫肌、腰方肌),以及該肌肉對於疼痛會產生過激或抑制的反應,來判斷問題。Y女士側彎向左時,疼痛增加;同側腹內斜肌收縮時疼痛會下降。經由觸診,卻發現該區域的肌肉並沒有特別異常。

奇怪嗎?其實不會。梗鋪了這麼久,就是要來揭曉Y女士慢性神經敏感疼痛的謎底—肌痛點轉移痛。這種疼痛的其中一個特色,就是產生疼痛的結構,跟感受到疼痛的區域,是不一樣的。身體上疼痛的區域找不到明顯的異常或損傷,但就是痛。其背後有許多理論機制,有興趣者可再自行查詢。我們的Y女士就是屬於這種疼痛,而真正產生疼痛的位置是在梨狀肌上。(圖中打叉的位置,而其餘則是轉移痛的區域)

在調整完梨狀肌的張力以及柔軟度,Y女士的疼痛狀況已經有明顯好轉。接下來就是持續執行其他主動動作居家練習,就像牙齒保健需要每天刷牙一樣。因為傷於動作,就該治於動作,傷口癒合不代表就可以不痛,不痛了,其實也不代表天下太平沒有問題。不痛了是開啟動作修正的大門,惟有把動作控制練好,才有機會避免再次進入慢性疼痛的惡性循環。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林維萱物理治療師,畢業於國立陽明大學,現為Kinetic Control認證國際講師、Polestar認證皮拉提斯指導員、GYROKINESIS®禪柔認證指導員,專長於動作控制與運動訓練。
View all posts